一、比赛概述
此类比赛旨在提升教师或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,通过课件设计、技术应用、教学创新等维度综合考察参赛者能力。常见形式包括现场制作、教学设计阐述、互动展示等。
二、组织流程与参赛要求
参赛对象
主要面向教师、师范生或职业院校师生,部分比赛要求年龄限制(如40岁以下教师)。
需提交原创课件,禁止抄袭或直接使用网络资源。
作品要求
内容:需符合课程标准,突出教学重点难点,融入学科特色。
技术:使用PPT、Flash、Authorware等工具,要求界面友好、操作流畅,兼容性强。
形式:需包含教学设计说明、课件操作指南,部分比赛要求标注作者信息。
比赛环节
初赛:提交电子课件,由评委审核技术稳定性与内容科学性。
决赛:现场演示课件并讲解设计思路,评委从教学逻辑、技术应用、创新性等方面评分。
三、评分标准与核心指标
科学性与规范性(20-30%)
内容无错误,符合学科规范,引用资源合法。
教学设计(30-40%)
目标明确,逻辑清晰,体现学生主体地位,融入互动与探究式学习。
技术应用(20-30%)
媒体元素(动画、视频等)使用恰当,交互性强,运行稳定。
创新性与实用性(10-20%)
设计新颖,能解决实际教学问题,具备推广价值。
四、备赛建议与技巧
内容优化
紧扣课程目标,避免知识点堆砌,注重逻辑连贯性。
结合学科特点设计案例,如语文课件可融入情境化素材。
技术提升
熟练使用PPT动画、超链接功能,合理嵌入视频或外部工具。
提前测试课件兼容性,确保不同设备运行流畅。
展示技巧
演示时突出教学设计亮点,用简洁语言解释技术应用意图。
预留互动环节,如提问或小组讨论,体现学生参与度。
五、典型案例参考
绥化学院师范生比赛:33名学生现场制作课件,评委从教学内容、技术性等四方面评分。
职业院校信息化比赛:强调教学资源整合与平台应用,注重创新性与实效性。
小学电教总结:通过课件比赛推动教师技术培训,提升课堂互动效果。